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5月17日下午4時,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和清音走進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南樓音樂廳,開展太和清音傳承講演活動。這次活動是由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和戲劇學院聯合主辦的,太和清音非遺傳承人于飛、高虎分別作了《太和清音的傳承與發展》和《太和清音的作曲要素》的講座。太和清音傳承人于飛、李恬舒等人分別演唱了太和清音《詠梅》《梅花引》等節目。這是一場講座與演出相結合的盛會,為高校師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曲藝盛宴。太和清音走進高校,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2006年,太和清音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和清音作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距今近700年的歷史。太和清音唱腔優美,曲調清麗,聽來婉轉柔和,令人清心舒懷,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學價值,深受百姓青睞。太和清音流行于阜陽、亳州、太和等地。代表書目有《追舟》《秋江》等。清音的演出形式多為坐唱,演出時在庭院或客堂拼上二、三張方桌,參演者圍坐,各執一件樂器,邊唱邊奏。一般一人一角,亦有一人多角。清音的唱腔與其流行地區的方言有著密切的聯系,使用方言屬中原語系,使用中州音韻,十三道韻轍,上仄下平,按方言結合轍押韻。
近年來,為了讓太和清音更好地傳承下去,太和縣成立了清音傳承培訓基地,基地為清音表演藝術家和青年學生之間搭建起了傳藝、繼承、創新的橋梁。于飛多年來致力于清音文化的傳承發展,為這項省級非遺注入了新的活力。2022年,于飛的作品《雨花英烈》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的提名。同年,其作品《最美人間四月天》榮獲了安徽省群星獎。
3月8日,安徽省非遺傳承項目太和清音走進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于飛演唱了太和清音《雷鋒頌》,優雅婉轉里帶著北方的粗獷和豪邁,深情地贊美了熠熠生輝的雷鋒精神,拉開整場演出的序幕。
2022年12月14日,由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安徽省文化館、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清音雅韻-專題音樂會》在安徽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舉辦,于飛演唱了太和清音《詠梅》、李恬舒演唱了《梅花引》、王慶超演唱了《赤壁懷古》。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師生也排練演出了一些節目,有《紅梅贊》《沁園春·雪》等,一個個太和清音節目在專題音樂會上精彩呈現。這次太和清音專題音樂會是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新時代背景下太和清音保護與傳承研究》的延伸,為太和清音被推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奠定了基礎。
于飛帶著對太和清音的熱愛,通過演出等方式宣傳太和清音文化,而清音也憑借著其獨特魅力讓更多群眾產生了濃厚興趣。于飛語重心長地說:“我要更好地為太和清音作出更多的成績,內心也感覺到責任重大。因為這項非遺文化已經傳承了近700年,我們要更好地把它傳承下去,做得更好。”在皖北電子信息工程學校的太和清音傳承基地里,于飛正帶領學生學習演唱太和清音曲目《念奴嬌·赤壁懷古》。于飛說:“主要教唱學生們一些傳統唱段,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目前新創作的一些古詩詞,這個跟他們現在學習的文化課也息息相關,教唱起來效果非常好,學生都很喜歡。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們要做到的是把這門藝術的精髓學好,通過太和清音的特點守正創新,在維持清音特點的基礎上,創作一些符合現代生活、現代題材的作品,把太和清音推廣出去。”自2013年太和清音傳承基地建立,清音就作為一門藝術正式進入課堂。于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以課堂教育的方式開始了太和清音文化的傳遞。
太和清音傳承基地學生岳夢雨說:“于飛老師在課堂上一句一句地教我們演唱,把握太和清音的風格和特點。我覺得這是一門非常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我會好好學下去,為傳承非遺文化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太和縣二中學生張楚涵說:“于飛老師的教學生動有趣,課上氣氛活躍,我們都很喜歡,通過學習于飛老師的課,使我們更加了解了太和清音,感受到了太和清音的魅力。”
“太和清音走進高校,在高校嶄露頭角。一代一代的太和清音傳承人懷著對太和清音文化的深厚感情,為傳承非遺文化貢獻著一份自己的力量。太和清音作為一門藝術正式走進課堂,以課堂教育的方式開始了太和清音文化的傳遞。”太和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尚曉雷說。(潘書培 通訊員 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