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用這樣虔誠的筆觸描述地表形態,或許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
從一開始引入地球科學,丹霞地貌就充滿了東方美感。它既見證了地球山退水來、滄海桑田,同樣也目擊了人類生生不息的探索。崀山作為丹霞地貌的佼佼者,無論是“舜帝以山之良者賜名”的傳說,還是13年前轟動一時的地質申遺,再到成為“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無不體現了人在面對幾億萬年事物時的“積極進取”,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湖南省旅游一翼,崀山美得別具“知性”。它是科研價值、生態價值與旅游價值完美結合的代表。它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豐富的多期丹霞地貌發育遺跡,以壯年期圓頂密集式丹霞峰叢峰林為最大特色——這也是丹霞景觀中最具觀賞性的部分。它處于三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孤島效應和復雜的生境讓它生物多樣,且生長有眾多珍稀種屬及特有種。它尚在變化中,還有許多價值和未來值得探索。
科學崀山:丹霞自東方“升起”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941年前,當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以眼前“赤壁”作賦抒懷時,應該不曾想到,他在無意中道出了“地貌”的真相。——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地球內、外力地質作用的共同結果,無時不在變。只是這種變化的顯現一般需要億年,甚至更久罷了。
東坡所詠的“赤壁”,或者稱“丹霞地貌”,也是如此。不過,這種文學性的概述并不能解釋丹霞的前世今生。丹霞地貌真正被引入地球科學,已經是20世紀20年代后期的事情了。
1928年,中國第一代地質學家馮景蘭將這種地形命名為“丹霞層”。這種地形的重要特色,他形容為:“峰崖崔嵬,江流奔騰,赤壁四立,綠樹上復。”
10年后,著名地質學家、地洼學說的創始人陳國達也發表了一篇地質論著并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一時轟動學界,開啟丹霞研究的里程碑。此時,二十六歲的陳國達還并不知道湘西南與廣西交界處,崀山的存在。
廣義的大崀山位于五嶺之一越城嶺山脈的西北側,在它尚且默默無聞之時,只有詩人艾青常帶學生來此寫生,他眼中的崀山是文學的,他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
此后幾十年里,丹霞地貌成為地質學家的重要研究對象,進入了大地構造理論的視野。經過幾代學者的深入研究,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地質學界終于確認了丹霞地貌的最終定義:它是指一種發育在陸相紅層上,以陡崖坡(或者赤壁丹崖)為特征的地表形態。
圖:辣椒峰:崀山六絕之—(攝影:賀君)
理解這個定義,在于“陸相紅層”和“陡崖坡”兩個關鍵詞。
以崀山為例。約9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這里古地理環境為東、南、西面高山環繞。中間是低洼且向南傾斜的山間斷陷盆地——資新盆地。在盆地邊緣,形成了快速堆積的,以紅色砂巖和礫巖為主的山前沖洪積扇沉積。這種因陸地河湖而形成的紅色沉積便是陸相紅層,紅色或許是因干旱而成,但也待論證。
后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等新構造運動開始,原本地勢低洼的紅層盆地間歇性抬升,高出侵蝕的基準面。這里又處在濕熱多雨的亞熱帶,充沛的地表流水像切蛋糕一樣強烈沿著斷層和垂直節理(巖石中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的裂隙)侵蝕,形成深狹的切溝或者巷谷,坡面開始發育,并逐漸形成“赤壁丹崖”。
流水沿著紅層下切到一定深度,便開始側向侵蝕,谷壁沿垂直節理逐步崩塌使得峽谷加寬,形成群峰之間基座相連,基座大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叢。隨后,側向侵蝕繼續加深,峰叢又逐漸變為群峰基座分離,基座小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林。
時間推移,侵蝕加深,丹霞地貌走過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的演化階段,當峰叢峰林在漫長的時日中脫胎而出,便說明丹霞已經進入壯年晚期。
除了流水之力外,崀山諸峰還受到了重力崩塌、風化、水溶蝕等外營力的影響。山體崩塌,便形成四周皆為崩塌崖壁的石柱,如辣椒峰、蠟燭峰等;長期風化使崩積巨石及柱、墻、寨、峰棱角消失,明顯圓化,崀山由此出現圓圓的頭;流水溶蝕了碎屑巖中的碳酸鈣,也讓崀山出現鐘乳石、石筍、地下河等丹霞喀斯特復合景觀。
我國不同氣候區域共分布丹霞地貌1000多處。而崀山丹霞規模之大,類型之豐富,景觀之秀美,非常罕見。它以密集分布的壯年期丹霞為特色,也保存有青、老兩個時期的地貌。微觀上,不僅包含了方山、單面山、石寨、石梁、石崖、石墻、石柱等正地貌形態,還發育了線谷、巷谷、峽谷、凹槽、凹穴、天生橋等以“穿洞”為特征的負地貌。丹霞地貌的26種類型崀山都有。
1992年,已經年逾八十的陳國達被邀請來到崀山考察時,正值壯年的崀山丹霞這才遇見他已入耄耋之年的人類“發掘”者。眼前一片怪石嶙峋,讓陳國達十分驚嘆,但他并沒有為這份遲到的相遇唏噓,而是激昂地寫下了一篇《崀山攬勝》。他稱:“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并贊南北雙奇花”,并親自提寫“國之瑰寶,丹霞之魂”。
圖:峰林競秀(攝影:賀君)
旅游崀山:壯年丹霞花開最艷
陳國達所稱的“雙奇花”,是指崀山丹霞與廣東仁化的丹霞山。2010年8月第 3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等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區組成的“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前所未有的大系列項目申報,同時也首次實現了地貌類型的申遺,讓世界認同了在中國發展起來的地貌類型。
過去十幾年,當年的知情人仍然樂道“北花”崀山丹霞如何用實力解決中國丹霞問道于盲的難題。
賀君是崀山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崀管局”)辦公室副主任,至今仍記得各路專家來崀山“破題”的情形。新西蘭地質學教授保羅威廉姆斯是2009年來的。賀君記得,當時他們到了遇仙橋附近時,70多歲保羅突然請求停車,要查看一處“丹霞重力崩塌景觀”。這是一片被崩塌巨石攔路的小溪。崩塌石長高均有十幾米。“他堅持要脫鞋,爬進溪谷看碎石。”賀君回憶,這位地質學教授邊看邊驚奇,看了一兩個小時。
此后,越來越多的專家為崀山立言。
IUCN資深專家、加拿大籍教授詹姆斯·桑賽爾說:“我仿佛找回了十五年前在武陵源考察時的感覺!”(2009年1月9日詹姆斯·桑賽爾考察崀山站在八角寨頂的感嘆)
“我的同事們,這是一個短暫但是很有收獲的訪問,尤其是在冬天這樣一個季節,雖然不是一個最好的季節來到崀山,但是非常有收獲,希望崀山好運,在保護崀山和有效管理方面做好工作。”(2009.1.10詹姆斯·桑賽爾在考察崀山時的題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專家的考察報告稱,湖南崀山地質價值在中國丹霞中名列第一,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標準。
崀管局辦公室工作人員鄭芳園,曾做過10多年中英文講解員。她記得,當時的崀山是以壯年期丹霞的特色位列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之一。一位專家跟她說,壯年期丹霞地貌,其實是整個丹霞地貌觀賞價值、科研價值最高的一個時期。
青年期丹霞侵蝕量在5%~30%左右,一般呈現出方山或峽谷,多有瀑布跌水,比如貴州赤水。壯年期侵蝕量達到30%~70%,主河谷基本成寬谷,并發育峰叢—峰林,比如崀山八角寨。當整體景觀以寬谷、孤峰、孤丘為主時,則證明侵蝕量已經在70%~95%左右,比如崀山扶夷江兩岸,江西龍虎山等,丹霞已步入老年。
“青年期丹霞地貌就像一個害羞的姑娘,它的美還藏在綠色的植被下,沒有展露出來。老年期丹霞垂垂老矣,景觀不多。而崀山丹霞則剛好是最婀娜多姿的時候。”鄭芳園說。
這些侵蝕程度各異的地貌,又被稱為象形景觀。比如辣椒峰是國內最大的石辣椒,駱駝峰是國內外最大的石駱駝,還有蠟燭峰、令箭石、鯨魚鬧海、十八羅漢等。它們或擬人、擬物或擬禽擬獸,惟妙惟肖,數量之大、形態之多、象形度之高,在國內外獨樹一幟。
面積十平方千米的八角寨是全世界最壯觀的象形景觀。站在800米峰頂遠望,天晴時,山巒聚合,群峰如紅鬃烈馬,奔騰呼嘯。大霧時,圓頂石峰時而被云霧彌漫,時而又露出脊背,稱“鯨魚鬧海”
圖:崀山八角寨丹霞峰叢峰林地貌(攝影:賀君)
扶夷江邊的將軍石是世界上最大、最逼真的自然石墻。1986年10月,新寧縣委副書記李有春赴北京看望抗戰期間在新寧執教過的著名詩人艾青,曾將一張在扶夷江上遠眺將軍石的照片帶到了北京。艾青先生拿著照片感慨,他的兒子隨口問:“這將軍石是人造的吧?”艾青立馬正色道:“不是!這是純天然的石墻。”
正因為此,盡管崀山是搞科研“出身”,卻一直很受游客喜愛。
“十多年來,崀山一直是湖南著名景區。”崀山恒源國際旅游公司負責人倪明明說,游覽崀山,有的游客選擇徒步登山,有的于扶夷江上漂流、八角寨登攬。還有的漫步在長度238.8米,寬剛可過一人的天一巷,仰看一線奇觀等。(天一巷來源于陳國達院士將其命名為“天下第一巷”)。
“旺季時還有熱氣球動力傘高空游。”倪明明補充道:“疫情后,新寧縣又承辦了首屆邵陽旅游發展大會,春節期間我們共接待省內外游客18.92萬人次。”
與別處風光不同,崀山旅行自帶“科普”。鄭芳園常用“戴著綠色的草帽,紋刺青,穿綠裙”來俗說崀山丹霞“頂平、身陡,麓緩”的學術語言。“刺青”其實就是丹崖赤壁上的侵蝕雨痕和苔蘚。
在北大門管理服務中心,崀山還建設有總面積3000平方米的崀山地質博物館,作為國家級地質遺跡展示基地。各景點建了780多個地質科普宣傳牌,游客可一邊欣賞奇景,一邊學習地球科學知識。
鄭芳園也常常告訴游客,保護丹霞地貌,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因為丹霞地貌就像一個活標本。“它的形成和發育印證了地球是怎樣的水退山來,滄海桑田”。
圖:將軍石:崀山六絕之—(攝影:賀君)
生態崀山:綠樹上負絕壁生靈
時移事往,崀山丹霞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已有多年。2021年,崀山劃入南山國家公園,自此迎來了新的生命周期,生態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重述。
丹霞地貌不僅極具地質學價值,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影響森林植被發育的特異地形。它擁有特殊的生態孤島現象,因此生物遺傳多樣性無法被其他生境替代,而崀山丹霞又是這種特異性的集大成者。
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崀山丹霞提名地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很高的自然遺產保護價值,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421種和大型真菌150種,其中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有88種;列入IUCN的71種;列入CITES的41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6種,其中Ⅰ級3種。植被覆蓋率85%,林木綠化率75.9%;有10個植被型,71個植物群系。有哺乳動物26種、鳥類94種、爬行類35種、兩棲類19種、魚類36種和昆蟲816種,其中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70種,列入IUCN的40種,列入CITES的27種,有中國國家重點保護18種。
“目前,崀山的綜合森林覆蓋率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時的75.9%,到現在已經達83%左右。”崀管局保護科科長陳斌說。這些年,為保護崀山的生態環境,出臺了《湖南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并按照《國家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湖南省級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共同實施監管。十多年間,投入超過1800萬元加強森林資源保護,2010年起,每年從門票收入中切塊100萬元用于景區未征用林地的補償。
圖:翠峰丹山看崀山(攝影:賀君)
“我們的核心保護區嚴禁砍伐,像去年大旱死了的樹,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批,而不是誰想采就能采。民居建房、民用設施建設,也必須要審批符合我們的總規和詳規。”陳斌說,崀管局聯合執法大隊和保護科會365天巡視景區的非法采砂、電魚、麻魚、非法采伐等現象。
“絕壁生靈”是崀山丹霞生態的又一特色。在崀山丹霞的陡峭崖壁上,生長著以蘭和苦苣苔科植物為主的種類,例如大家熟知的珍惜物種“鐵皮石斛”。
多年來,景區嚴格禁止采摘崀山野生鐵皮石斛。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了造福當地,景區多次邀請植物學家羅仲春來此調研。在對它的生長習性、環境、生物特性、培育有了基本掌握后,出版相關培育技術書籍。如今,新寧縣的鐵皮石斛種植產業蔚為大觀。“少說也有幾千畝。”陳斌說。
不僅如此,羅仲春還發現了幾個崀山丹霞地貌的特有種。
特有種即只在此地生長的植物種類。20多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文采發現命名的是新寧毛莨和崀山唇柱苣苔,羅仲春又發現了羅氏樓梯草,大黃花蝦脊蘭。這些特有種對生態學、生物地理學、生物多樣學和系統發育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大黃花蝦脊蘭每年4月下旬至5月開花,姿態美麗,獲得過國際蘭花比賽金獎,目前我國僅發現南山國家公園內的崀山和舜皇山片區有少量分布。
“自從發現后,局里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大黃花蝦脊蘭等極小種群的保護研究。”陳斌說。在華南植物研究所成功培育出大黃花蝦脊蘭幼苗后,崀管局分別將它們放在八角寨、紫霞峒、駱駝峰等處,讓其在不同的生長環境組培。
“2022年大旱,有些活了,有些沒有培育成功,確實這些特有種是非常‘嬌弱’,它只在那一小片地方才活。”陳斌補充,這也體現了這些特有種的珍貴,保護培育尚且不及,更不用說“破壞”。
近年來不少研究發現,我國紅層區許多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態退化。甚至一些丹霞地區出現石漠化的問題。這也反襯出生態崀山的可貴,提示我們崀山生態的重要性。
畢竟,崀山這個名字,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舜帝南巡至崀山,見山水秀美,于是折枝在地,寫了一個“良”字,再在良的左邊書上“山”,即山之良者——崀山如其名,應該是山清水秀,生態美麗的一方天地。 (王祥剛 通訊員 楊堅 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