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光正 通訊員 陶澤民 李偉
“千湖之省”湖北水網密布,橋梁眾多,然而在“老齡化”、超載超限等因素作用下,橋梁紛紛“病了”。2019年,我省4萬多座橋梁中,危橋6000多座,數量之多居全國第二。
2020年,國家部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我省啟動最大規模危橋改造行動,總投資83億元,要求在3年時間內,完成所有危橋改造任務。如今“三年消危”行動收官,曾經的危橋變成了便民利民的安全橋。
一座老橋的新生
“從躍進大橋出行,不用繞路了,時間節約三分之二。”2月18日,在英山縣雷家店鎮飛躍村,村民姜虎高興地說。他所說的躍進大橋是老躍進橋拆除后重建的新橋,長110米、寬12米,橫跨在東河上,堅固又美觀,方便周邊7個村8000余村民出行。
老躍進橋建于1985年,是一座石拱橋,建橋時石塊、砂子等都是村民肩挑背扛的。經30多年風雨,橋墩嚴重沉降下陷,橋面多處出現裂縫。2016年、2020年兩次洪水沖擊下,橋面傾斜。經檢測,老躍進橋被鑒定為五類危橋,須拆除重建。
“解決歷史欠賬,危橋改造迫在眉睫。”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說,危橋一直是農村公路的“短板”,很多橋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人力造”,加上近年自然災害頻發,導致橋梁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此次危橋改造,我省改變了傳統“游擊隊”零散施工做法,以“國家隊”唱主角,積極推廣集約化、工廠化、裝配化、綠色化理念。橋梁施工所需的各類構件大部分在廠內集中生產,運往現場“即插即用”。后期橋梁在使用期間受到損傷,更換構件就像換積木一樣,便捷高效。
新躍進大橋在原址上“平移”100米,鉆機鉆下20米深的孔,保證橋墩牢牢“焊”在河床上,保證新橋使用壽命達50年。新橋寬度幾乎是老橋的兩倍,兩輛校車可對向而過。
在我省廣大農村,已有4000多座橋梁像老躍進橋這樣發生喜人變化,昔日危橋變成了惠及百姓的“連心橋”。
改造資金哪里來
危橋改造,錢從何而來?
據了解,平均改造一座危橋費用在百萬元以上。“危橋改造費用由各級共同出資。”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說,根據《湖北省公路橋梁三年消危行動方案》,省交通運輸廳爭取國家車購稅等中央資金,用于全省公路危橋改造工程。省財政給予定額補助,此外,市級財政承擔30%、縣級財政承擔70%。對建成年限在15年之內且需要改造的危橋項目,根據病害成因分析,屬于建設質量問題的由責任單位自行負責;屬于超限超載治理不力造成的,省級補助資金定額標準核減為50%。
針對籌融資難題,荊州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明確市、縣兩級資金落實比例,市級解決配套資金1億元。各縣市區圍繞鄉村振興,統籌交通、水利、國土等涉農資金用于危橋改造,同時分7年(2年建設期+5年養護期)支付工程款。
根據“三年消危”行動方案,危橋改造項目中,應急管理、交通、公安、水利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查處橋梁安全保護區范圍內采砂、采礦、采石、取土、爆破作業等危害公路橋梁安全的活動,查處橋梁安全保護區范圍內設立生產、儲存、銷售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的場所及設施,查處侵占橋下空間的各類違章建筑。
建得成也管得好
以前,施工、養護是“兩張皮”,出了問題責任不清。為保證公路橋梁建得成、管得好,省交通運輸廳公路管理局出臺系列規定,委托專業設計單位出版消危設計通用圖、危橋加固技術指南等。對于拆除的危橋,按照50年壽命的標準新建每一座橋梁。對于改造后的橋梁,全部實現檔案管理,落實資金專人負責,跟蹤橋梁后期使用以及維護保養情況,施工、養護單位終身追責。
潛江用信息化管控危橋改造質量。項目部設立視頻監控中心,在施工現場和預制梁場安裝監控攝像頭,所有施工工序實現全過程、全角度監控。在工廠化預制梁中安裝芯片,對預制過程中原材料使用、主要工序操作情況詳細記錄,便于質量追溯及后期養護。
該市還創新采用“EPC+養護”模式,通過大企業以“專業帶行業”,指導區域橋梁日常養護,提升當地路橋維養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此外,潛江在全省率先建成危橋信息化平臺,及時跟蹤養護質量,使危橋改造后的養護長效化。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說,危橋改造以后,全部橋梁整合到一個信息監控平臺,做到數字化控制、智能化管理,安全監督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