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日前,行走在甘肅省崇信縣城里,滿城盡顯文明景象。街頭巷尾環境干凈整潔;紅綠燈口行人秩序井然;斑馬線前車輛主動禮讓;公園廣場市民輕歌曼舞、談笑風生……
文明,對于一座城市而言,既是最好的標簽,也是最美的底色。與文明相伴,一直是崇信這座小城孜孜不倦的追求。
近年來,崇信縣秉承“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的理念,將提升市民素質作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一點一滴做起,著力在教育中培養、在環境中熏陶、在管理中強化、在實踐中塑造,聚力打造文明高地,使文明素質浸潤于每一位市民的日常行為之中。
強化教育引導,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提升市民素質,宣傳引導是關鍵。在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崇信縣采取公益廣告熏陶、景觀小品展示等多種方式,使廣大市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提升素質。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魚堡子公園,今年剛滿6周歲的小朋友保月桐,看著設計精美醒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認真地讀著上面的字,還不時問身邊的媽媽每個詞的含義……王女士覺得有趣,便拍下來發到了朋友圈。沒想到朋友圈瞬間炸開了鍋,贏得了許多朋友的評論和點贊。
今年以來,崇信縣以文明有禮、家風家教、道德模范等為主題,建成主題示范街21條,布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景觀小品、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660多面,以“軟措施”讓文明理念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與此同時,緊緊圍繞“線上+線下”全覆蓋、無死角的宣傳理念,廣泛運用新聞宣傳、理論宣講、網上互動、公益廣告、文藝作品等多種形式加大對環境整治、秩序維護、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刊發創城稿件340多篇(條),開展理論宣講320場(次),舉辦演講比賽51場(次)、“小區議事廳·文明創建我參與”主題宣傳活動25場(次)、發放倡議書4.7萬余份、手機短信3.5萬人(次),通過全方位、多形式的宣傳,引導市民文明意識有效提升。
加強監督約束,文明行為成為習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文明習慣的養成,不僅要靠市民的行動自覺,更需要規則的監督和約束。
“大爺,您再等一等,還有幾秒就變綠燈了”“阿姨,騎電動車要戴頭盔,這樣更安全”。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城區十字路口斑馬線旁,總有身穿紅馬甲、手持小紅旗的志愿者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我覺得文明城市創建挺好的,城市比較干凈、也沒有電動車亂停亂放,從斑馬線經過時,出租車、私家車都能主動禮讓,出來逛一趟心情也比較愉悅。”正在散步的市民張先生高興地說。
據了解,自創城開展以來,崇信縣針對交通行為亂象,設置文明交通勸導崗12處,加強日常勸導教育的同時,持續加大整治力度,查處各類交通違規行為4300多起,規范非機動車亂停亂放3200多起,施劃交通標線200多處,通過勸導教育與集中整治,廣大市民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主動摒棄出行陋習的習慣不斷養成。
此外,崇信縣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持續用力,制定發布了市民文明公約、社區居民公約和村規民約等行為規范,使文明從“軟約束”變成了“硬要求”,文明行為習慣成為廣大市民自覺遵循。
注重實踐養成,文明風尚蔚然成風
市民素質提升不是紙上談兵,不是大話空話,最終要依靠具體的活動載體傳播出去、落到實處、形成影響。
每到假期,李浩學每天一大早都會帶著孫子在街頭義務拾撿垃圾、煙頭。“作為一名崇信人,我要為文明城市創建出一份力,帶動廣大市民講文明,樹新風,更何況我還是一名黨員教師、道德模范,更應該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最美人物”獲得者李浩學用自己獨特的道德和文明力量感召和影響著全體市民。
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今年以來,崇信縣深入挖掘培樹各類先進典型,先后評選“最美人物”31名、“十美戶”210戶、最美家庭20戶,美麗庭院100戶,建成了“好人街”“好人墻”,用身邊的鮮活事例教育群眾、影響群眾、感召群眾、帶動群眾,在全社會樹立了崇德向善的價值導向。
隨著良好文明風尚的相互傳遞、道德信念的相互感召,見賢思齊的“燈塔效應”也在不斷放大,崇信縣在實踐養成上用足力氣,緊盯傳統節日、公休假日、重要紀念日,開展“凡人善舉、德潤崇信”“以誠修身、以信立德”“創城有我、志愿同行”等民俗文化和道德實踐主題活動60多場(次),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引導市民弘揚文明新風,爭當文明有禮好市民。
創城,改變的不僅是城市的“顏值”,更提升了城市的“氣質”。如今,“文明”二字,已沉淀為城市文化,升華為城市精神,崇信將以全新的姿態引導廣大市民同赴文明之約,共建文明城市,讓文明新風吹遍每個角落,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侯勇 保喜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