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文明中華訊 根雕是一門讓枯木逢春的藝術,以一定自然形態的枯樹奇根異木為基材,經人為篩選、觀察、構思、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種獨特藝術品。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城門街道金蘭村,有位年近七旬的匠人趙宋珍,以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制成栩栩如生的根雕藝術品。根雕在當地已經流行了數百年,經過代代傳承,這項民間藝術不斷發揚光大,深受人們的青睞。
小時候家貧的趙宋珍沒有念過一天書,從小喜歡木工活,受家里長輩的影響,愛好做粑印,靠常年在市場上販賣粑印為生。后來,因為做粑的人越來越少了,沒有辦法維持生計,他便與根雕結緣,傳承樹根造型藝術,將荊疙瘩變廢為寶。根雕給他不僅帶來了一定收入,更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將做燒柴的廢棄木料、樹根雕刻成高雅的觀賞品,給荊疙瘩以靈性,也為人生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在兒子四歲、女兒二歲的時候,妻子便永遠棄他而去。辛辛苦苦將一雙兒女撫養成人的趙宋珍,為了生計練就了一番好木工手藝。兒子長大成人后,在廣東珠海創業小有成就,但是他還是選擇回到家鄉,一門心思整日與根雕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創作出了許多作品。
他說根雕藝術過程復雜,充滿坎坷艱辛,一般人沒有毅力做不來的。第一步選材。在星子、九江等地的山坡、溝壑探險尋寶,發現哪里整地刨出的樹疙瘩、樹根應收盡收,并與常駐大山的“山大王”們廣交朋友,在他們那收集資源。發現誰家因改造老宅基挖掉的老樹根、下腳料,他都精心篩選,哪怕花大價錢都在所不惜。第二步粗加工。就是將得來的荊棘疙瘩、樹根反復琢磨,稍加整修大體象形。第三步重構思。根雕以根為主,原則在于保持自然形態,雕刻就在其中了,一般情況下不能搞嫁接。為了取材,他不辭勞苦,跋山涉水幾乎爬遍了九江地區大大小小的100多個山頭;論武器,他大刀、小刀、木銼、刨子、斧子,十八般兵刃樣樣俱全;為了雕刻,他不知多少次被工具挫傷了手,尤其遇到一些格外堅硬的木材,每一刀一式都累得汗水涔涔,豆粒般的汗珠不時流下臉頰。
他雕刻的雄鷹展翅、老鷹捕魚、金雞報曉、百鳥朝鳳、松果鳥、憨態可掬的小馬和老鼠、形象生動的水牛,還有為孫女雕刻的冰墩墩等等,無不栩栩如生、巧奪天工。他親手制作的接親用的大紅花轎,還為中式婚禮的新人接過親呢,每有氣勢恢宏的茶幾都令人大飽眼福,紛紛欲購帶走收藏。他現在想的就是有個地方,可以做作為根雕的展覽館,供喜歡根雕藝術的人們一起欣賞。
趙宋珍家的門都是雕刻的藝術品木門,他還雕刻了家和萬事興、一帆風順等牌匾。他最得意的一尊木制的彌勒佛賣給了別人,還有為許多祖堂雕刻的神龕,只要有需要,他一定會有求必應。他賣出的第一件商品是一個根雕茶幾,當時還未最后完工,其獨具特色渾然天成的造型創意便被多人看中,一個顧客當場下了3000元的訂金,最后自己出價8000元買走了這件作品。
趙宋珍說,一件根雕成品至少需要1個月時間,小根雕也要半個月時間。他并不在乎能賺多少錢,碰到有緣人可以便宜賣出,也可以拱手相送。在趙宋珍看來,樹根是有生命與靈性的,哪怕是一根朽木,根雕的價值在于創造者給予它的內涵與意義。
趙宋珍說:“根雕就是一門手藝活兒,也是民間的傳統文化,但是現在年輕人愿意從事根雕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根雕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背情T街道正在籌建鄉賢館,政府部門已經主動聯系趙宋珍,允諾為其免費提供根雕展館的場所,供游客參觀;政府部門還將積極申報非遺保護名錄,讓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能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