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訪活動走進東城區的北京老字號便宜坊(鮮魚口店),近距離觀賞非遺技藝,品味京味美食。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中國網北京2月15日訊(記者鄭亮 倫曉璇)2月15日,恰逢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訪活動邀請來自國內外33家媒體的60余名中外媒體記者,走進東城區的北京老字號便宜坊(鮮魚口店),近距離觀賞非遺技藝,品味京味美食,體驗傳統美食制作,感悟京味文化的獨特韻味,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飲食文化,領略雙奧之城的活力風采,感受了中國以美食待客的傳統和熱情。
燜爐烤鴨“便宜坊”
800年古都,600年燜爐,《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有“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其中的“南爐鴨”指的就是便宜坊的燜爐烤鴨。便宜坊品牌創建于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中國商務部首批認定并授予牌匾的“中華老字號”。便宜坊將周總理釋義的“便利人民,宜室宜家”確定為經營理念,讓每一位中外賓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享受文化、享受時尚、享受健康、享受幸福。
便宜坊經營的“燜爐烤鴨”是北京烤鴨兩大流派之一。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來自便宜坊的廚師展示燜爐烤鴨制作技藝。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燜爐烤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洋介紹便宜坊烤鴨制作工藝。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便宜坊經營的“燜爐烤鴨”是北京烤鴨兩大流派之一,其特點是烤制過程鴨子不見明火,皮酥肉嫩,口味鮮美,表面沒有雜質,干凈衛生,有益健康,也因此被譽為“綠色烤鴨”。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媒體記者參加鴨坯題字活動。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一名來自越南的記者在鴨坯上書寫漢字。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徐和建,外交部新聞司參贊、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劉禹同與中外媒體記者一道在鴨坯上書寫了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字樣,深度體驗中華美食技藝的獨特魅力,也借此機會表達了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的祝福。
來自韓國的媒體記者品嘗烤鴨。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來自便宜坊的廚師現場進行烤鴨處理工作。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圖為便宜坊經營的“燜爐烤鴨”。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16道工序“都一處燒麥”
活動現場,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華俠還展示了燒麥搟皮工藝。都一處品牌始創于公元1738年,同樣為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并授予牌匾的“中華老字號”。在280多年的傳承中,都一處形成了精湛的制作工藝,以面作皮,以肉為餡,頂不封口,狀如石榴,從和面到成熟共16道工序,其搟皮、包制過程極具技術性和欣賞性。2000年,“都一處燒麥”獲得“中華名小吃”認定;2008年,“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手工搖制“錦芳元宵”
在中國傳統元宵佳節,記者跟隨錦芳小吃制作師傅趙雙宇親手搖元宵。元宵餡料在充滿糯米粉的竹篩中經過反復搖晃、沾水,就像滾雪球一般,粉皮逐漸變厚,一顆顆圓滾滾的元宵就此誕生。
據介紹,搖的過程要讓元宵充分碰撞,這樣糯米粉才能黏得更牢,手工制作時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5分鐘,每一個元宵的重量為25克左右。
錦芳品牌始創于1926年,其自產的元宵是北京元宵中的名品。每逢元宵節,錦芳門前就會排起長龍,錦芳元宵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城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在這里,有眾多老字號扎根匯聚,也有眾多老字號煥發新生。時值冬奧盛會,這些濃縮了京味文化內涵的老字號品牌以精湛的非遺技藝和精致的服務,展現了北京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向外國友人呈現了一場美食文化的交流與邂逅,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讓世界聽到并聽清北京聲音、中國聲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華俠作為火炬手參與了本次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華俠展示燒麥制作工藝。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280多年的傳承中,都一處形成了精湛的制作工藝,其搟皮、包制過程極具技術性和欣賞性。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蒸熟的燒麥玲瓏剔透,皮薄如翼,頂端泛著白霜,酷似盛開的花朵。用筷子挾起來垂似懸膽,香氣四溢。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來自錦芳小吃的趙雙宇師傅現場展示元宵制作技藝。元宵餡料在充滿糯米粉的竹篩中經過反復搖晃、沾水,就像滾雪球一般,粉皮逐漸變厚,制作時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5分鐘,每一個元宵的重量為25克左右。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