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博物館、名勝古跡……有古兵器出現的地方,就有閆民的身影。閆民是河北石家莊的兵器愛好者,他苦心鉆研研磨技藝,為的是讓銹跡斑斑的蒙塵劍戟,重新綻放光芒。
閆民的工作室藏在石家莊市新華區一排臨街的門臉中。走進十多平方米的空間,看著墻上掛滿的不同朝代的刀槍劍戟,猶如在歷史劇中穿梭。
“我爺爺是兵器匠,我父親繼承了爺爺的打鐵手藝,不僅能為鄉親們打點農具,還喜歡收集老物件。”閆民說,他先跟著父親學會了鐵匠手藝,早年曾在車間了解到蠟模鑄造、沙模鑄造等工藝手法,為他從事兵器的修復保護工作打下基礎。
“兵器一旦生銹,隨著銹蝕程度加深,就會慢慢毀掉。”閆民說,“但如果及早磨掉銹跡,上油維護,可完好保存上百年。磨去銹跡,恢復刀劍原有的鋒芒,觸碰其背后的歷史,令人著迷。”
與機器研磨相比,手藝人的人工研磨,在磨掉銹跡的同時,通過精細處理,可以保留兵器上原有的細小凹槽和紋理,最大限度還原兵器的初始面貌。
“研磨屬于‘減法修復’,必須慎重再慎重。因為有些東西一旦磨掉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閆民說。
研磨一把保存尚好的刀劍,一般需要用到9種磨石細細打磨。經過粗磨、精磨、壓光、油研等步驟,閆民手中的工具,也從240目的粗糙磨石,逐漸過渡到手感綿滑、薄如蟬翼的15000目細砂紙。
“最后一階段的打磨,要將0.2毫米的細磨石或者細砂紙,剪成1厘米見方的小四方塊,然后沿著劍身仔細打磨至少三四次,讓劍身原本的紋理顯現出來。”閆民說。
曾有一把民間收藏的戰國時期的鐵劍被交到閆民手中。為了清除劍身上大大小小的銹泡,他先用針頭一個個挑破,之后再把磨石切割成1厘米到2厘米的石片,反復推磨刃身,再用專用的礦物油和各種金屬粉末,調和成一定比例的混合物,用棉花蘸著,對兵器進行細細推磨。前后研磨半年多,曾經銹蝕斑斑的古劍最終煥發新生,紋路清晰細膩,刃光可鑒人。
研磨時,閆民從未戴過手套。“研磨要用手去觸摸,用心體會。磨到不同部位,會有不同的聲響,不同的感覺。”他說。
早些年,閆民在網上加入了一些同好者論壇,昵稱為“刀匠”。隨著他的人氣漸長,不時有外地的愛好者慕名前來,交流知識,共賞藏品,討教技藝。“知己越來越多,著實是很幸福的事。”閆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