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7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27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隨著考古工作者對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的持續發掘,發現了大量唐代建筑構件和銘文板瓦,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唐代高臺建筑遺址已顯露真容。
朝元閣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繡嶺第三峰峰頂北端,始建于唐天寶年間。從2018年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朝元閣遺址保護項目,對朝元閣遺址開展發掘工作。發掘面積1550平方米,全面揭露了夯土高臺、主體建筑、東西踏道、廊房等,厘清了遺址的層位關系,發現了疊壓在唐代遺址上方的晚期建筑基址,探明了唐代夯土的范圍與深度,清理了殘存的唐代建筑木構件,并對遺址開展了航空測繪、激光掃描等精細測繪工作。通過發掘,朝元閣遺址的空間布局、構件形制、施工方法等已清晰揭示。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邢福來介紹,考古發掘證實朝元閣為唐代華清宮驪山禁苑內規模最大的建筑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唐代高臺建筑遺址,是盛唐皇家建筑設計最高水平的代表。
由于保存情況良好,朝元閣遺址出土了中原罕見的地栿、壁柱等唐代建筑木構件,揭示諸多特殊的構造做法,為研究盛唐時期的木建筑技術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資料。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刻印“北六官泉”和“六官泉南”的唐代銘文板瓦。
作為唐代華清宮驪山禁苑內的中心建筑,朝元閣的興廢伴隨著華清宮的盛衰,也是唐王朝盛衰轉折的標志。朝元閣最晚至北宋開寶三年徹底塌毀,此后北宋、元初分別在原址上進行了兩次重建。
邢福來說,發掘朝元閣遺址對于了解唐代華清宮建筑的布局、朝元閣大型建筑基址的結構,以及它對后世建筑產生的影響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料。